闽红工夫红茶:政和工夫、坦洋工夫、白琳工夫
闽红工夫红茶是政和工夫、坦洋工夫和白琳工夫的统称,是福建省特产。三种工夫茶产地不同、品种不同、品质风格不同,但各自拥有自己的消费爱好者,盛兴百年而不衰,闽红功夫红茶和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是福建地区传统红茶出口品种。
“闽红”,福建红茶是也,在名茶倍出的八闽大地,同样有着尊贵身份的它,因为种种历史原因,无奈沉寂多时,市场认知度不能与铁观音、武夷岩茶同日可语。不过,随着人们对红茶文化的关注,福建红茶再次焕发出青春,并通过异域后辈们的虔诚学习,重新展示给世人。
福建是红茶的祖籍地,省会福州更是昔日红茶走向世界的窗口。早在十七世纪,武夷正山小种红茶就漂洋过海,远销英伦,因其风味别致,香美可口,备受英国贵族乃至皇室的喜爱。直至今日,红茶仍然是海外首选的茶饮料,全世界茶叶市场百分之八十的份额为红茶。
政和工夫红茶产自政和县,迄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,久负盛名。清光绪初年(1879年),政和工夫红茶也由原来的当地菜茶改为政和大白茶为原料,品质进一步提高。
坦洋工夫
相传清咸丰、同治年间(公元1851 –1874年),坦洋村有胡福四(别名胡进四)者,试制红茶成功,经过广州运销西欧.深受欢迎,以后茶商纷纷入山求市,接踵而来并且设洋行,周围各县茶叶都渐云集坦洋.坦炒工夫名声就不胫而走,自从光绪六年 到民国二十五年(公元1881—1936年)的50余年, 埕洋工夫年年出口均上万担,其中1898年出口为3万余组。坦洋街长一公里,设有茶行达36家,雇工3000余人,产量2万余担。收条范围上到政和县的新村,下到霞浦县的赤岭,方圆数百里,境跨有七、八个县,成为福安主要红茶产区。后因为抗日战争爆发,销路受阻,生产遭严重破坏,坦洋工夫产量锐减。到50年代中期,为恢复和提高坦洋工夫红茶的产量和品质,先后建立国营坦洋、水门红茶初制厂与福安茶厂,实行了机械化制茶,引进并繁殖了福鼎大白茶、福安大白茶、福云等优良茶树品种,到1960年产量增加到5万担,创造历史最高水平。后因为茶类布局的变更,由“红”改“绿”,坦洋工夫尚存无几。经有关部门的努力,坦洋工夫又有所恢复和发展,1988年产量达8000余担。
在19世纪50年代。闽、广茶商在福鼎经营加工工夫茶,广收白琳与翠郊、蹯溪、黄岗、湖林及浙江的平阳、泰顺等地的红条茶,集中白琳加工,白琳工夫因此而生。20世纪初,福鼎“合茂智”茶号,据《中国名茶志》一书介绍,1885年,福鼎创始产制银针。公元1796年(清嘉庆初年)就开始产制白茶。白琳功夫产于福鼎县太姥山白琳、湖林一带。太姥山地处闽东偏北,与浙江毗邻,地势较高,群山叠翠,岩壑争奇,茶树常种于崖林之间。茶树根深叶茂,芽毫雪白晶莹。19世纪50年代,闽、广茶商在福鼎经营加工工夫茶,广收白琳、翠郊、潘溪、黄岗、湖林及浙江的平阳、泰顺等地的红茶条,集中白琳加工,白琳工夫由此而生。
转载请注明来源:闽红工夫红茶:政和工夫、坦洋工夫、白琳工夫
仅有 1 条评论